f_1244338_1.jpg 

 

2003年9月16日深夜,因為直飛航線客滿,必須途經曼谷飛阿姆斯特丹再轉倫敦,我不介意多繞這麼一段,那時只要能夠離開,怎麼曲折我都願意,完全沒有一點顧慮.

在機場向家人好友道別的那一刻,我帶著興奮的笑容,一滴眼淚都沒掉,好像只是在遊樂園坐小火車,繞幾圈就會回到起點. 這一繞,轉眼就是好幾個春夏秋冬.每年我總在月曆上的9月17日特別標示抵達倫敦的這一天,不知不覺,已經是第四個週年.

四年在人生中或許不算長,但是對我而言彷彿是一輩子,有時重看多年前BBS的文章,那段封閉壓抑的歲月像是前世的記憶,熟悉卻又陌生.我記得自己怎麼掙扎著尋找出口,怎麼在那樣的痛苦中得到勇氣,卻遺忘了許多往事片段.

那年我23歲,大學畢業一年多卻不曾嘗過年輕的滋味.每天坐在窗明几淨的辦公室裡痛苦的想著暗戀了好幾年的男孩,和地圖上那些讓我嚮往的地名,同事以為是驕傲讓我與人保持距離,實際上是自卑讓我與身旁的人事物格格不入 - 我不懂流行歌,不知道當紅節目,不認識偶像明星,也沒有多采多姿的大學回憶或是感情生活可以拿來當辦公室話題 - 當同齡的女孩滿足於她們所擁有的工作和男友時,我看著自己一片空白的人生,怎麼都不能說服自己我可以這樣過下去.

我把沉默的時間都用在做夢上. 先是夢想紐約,輾轉卻是倫敦給了我一紙改變人生的入學許可,我清楚知道自己想學的不只是它載明的學科,而是真實的生活,我想要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重新開始,把生命裡欠缺的事物逐一補足,在這樣的大城市裡,不會有人告訴我該怎麼生活.我寧願以非母語談論我懂得的事物,而不是說一樣的語言,卻怎麼也無法融入所屬的文化.

那時的我要的,是全然的自由和無限的可能.對異鄉的想像讓我有了勇氣和韌性,抵達倫敦的那一天,極度的快樂將我淹沒,舉目無親的大城市裡,初到的我竟然不曾感到害怕. 逐漸安頓下來後,倫敦的生活像一齣無法預測的劇碼,我被匆匆的推上舞台,興奮卻笨拙的扮演起主角 - 那個過去我一直嚮往,卻始終得不到的角色 - 其後許多大大小小的故事,彷彿是上天有意讓我在有限的時間裡,補足錯過的一切.

四年的時間裡,從一個人四件行李,建立起全新的生活和社交圈. 一切得來不易,儘管知道凡事終有盡頭,我還不想放棄. 這四年彷彿是一瞬間,卻又長得讓我遺忘了倫敦之前的生活. 當初若沒有決心離開,我不能想像現在會過著什麼樣的日子,或許在物質方面會比在倫敦當波希米亞人富足,但是倫敦這段歲月,才真正讓我知道什麼叫生活,怎麼去生活,和將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.

倫敦不是一個適合安身立命的城市,卻大得足夠讓許多渺小的生命在此因夢想而茁壯. 我帶著模糊的憧憬,無所畏懼的來到這裡,從笨拙的美式英語開始,到現在習慣的英式用法和咬字;從社交場合的不知所措,到世故的長袖善舞;從感情上的一路跌撞,到經營近兩年的穩定關係. 這四年裡唯一實質的一紙碩士文憑,其實不足以證明我的學習和成長.

生活在倫敦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運氣,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挑戰和插曲. 擁擠的公車和地鐵經常將我的耐心磨到極點,莫名其妙的偶發事件也總讓我神經緊繃,在那些時候,我對這個城市的厭倦像一場暴雨,猛烈席捲而來. 雨過之後,微不足道的事物又讓我對倫敦充滿熱情. 許多人問我為什麼想在倫敦待下去,我也常常這樣問自己. 這個城市四年來變化不大,身邊的人來來去去,偶爾某個街角,或是某個年度活動,都讓我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,和那時在身邊的某些人. 回憶讓我對倫敦有著深深的依戀,城市裡不斷上演的故事,卻總讓我像第一次來到這裡,興高采烈的用嶄新的眼光注視熟悉的地方.四年在人生中不算長,倫敦的這四年卻是我人生至今最精華的歲月. 一千多個日子裡的故事足夠一生慢慢回味或是訴說.

在佛羅倫斯,一個美國人向我問路,簡短交談後他問我從哪裡來. "Taiwan."我說. "But why..."他遲疑的開口. "Actually, I've been living in London for a few years now."我猜他的疑惑是我的語言. "Oh, that explains the accent."   

這讓我明白,倫敦不像海明威筆下的巴黎,她不是優雅的流動饗宴,而是湍急的河流,我在漂流的過程中,遇見許多的過客,發生不同的故事,逐漸被琢磨成現今的樣子. 然而,在年輕的時候住過倫敦也是相當幸運的,此後無論何時何地,倫敦都與我同在.

 

f_1244338_2.jpg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vet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